臺北市政府資訊局為縮短數位落差,致力於實踐數位平權,特委託臺師大推動「數位好幫手計畫」,包含「社區數位好幫手」、「厝邊數位好幫手」及「青年數位好幫手」,協助長者們充分運用數位工具,為生活增加更多樂趣。本次活動由本校學生擔任「青年數位好幫手」,12月12日晚上在本校舉辦全國首創的「青銀共學AI讀劇音樂影展」,為高齡者的數位智慧科技探索與創作,帶來全新的想像與體驗。
本次活動係以「見『機』而作」為題,象徵「見到手機即可創作」,由本校高齡學程蔡昕璋助理教授,帶領何靜、王佳璇、張雅婷、陳嘉怡、黃世崴、黃靖涵、龍意等七位同學及校友組成教學團隊,利用每週二晚上的時間教導社區高齡者使用多個不同的生成式AI以及APP進行創作,再加上高齡者們親自修改、潤飾、讀劇,最後產出90分鐘的電影《時間的告白》。
讀劇中,長者藉由AI技術創作的音樂與故事,分享他們對時間的體悟與情感片段,也邀請觀眾們一同反思時間的意義。如同一位長者在劇中分享:「年輕時覺得時間漫長,但隨著人生經歷漸漸體會到時間的珍貴。雖然錯過的機會帶來遺憾,但也幫助我們學會放下,接受生命的無常,並更珍惜當下。」這些智慧成為回應年輕世代時間焦慮的寶貴見解,跨世代的觀點在AI協作形式下交融,轉化為感人深刻的故事。
蔡昕璋表示,這是一門跨領域、跨文化、跨世代的課程,結合智慧科技以及美感教育,讓高齡者不僅能夠透過智慧型手機採集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元素、接觸AI創作,更能從視覺藝術、音樂以及戲劇的薰陶中省思人生哲學。課程強調數位包容與共融,除了提升參與者的藝術素養外,並鼓勵大哥大姐們應對未來生活的終身學習挑戰,實現更創意的學習體驗。
計畫主持人、臺師大文學院院長須文蔚表示:「數位工具有故事與沒故事差別很大,這次的影展內容激發了我們的想像,特別是聽到大哥大姐們對於『時間』不同的理解,就好像上了一門哲學課。」本校USR高齡長健計畫主持人林玫君學務長亦到場支持,她表示:「資訊科技、數位媒體的演變非常快速,已經影響我們的人生,很感謝、也很感佩大哥大姐和青年數位好幫手們能夠一同參與創作,走在時代的前端。」
這門課程主要有四個目標,包含:運用智慧科技蒐集美感元素、運用智慧科技進行創作、提升青銀世代互動的機會,以及增加參與者的想像力及創造力。參與課程的游大姐表示:「學習的過程非常地享受,讓我們突破了年齡的限制,可以終身學習,活化我們的腦力。」周大姐則對自己學習AI非常自豪,她說:「我的家人、我的朋友知道我學AI,他們都說我好棒、好先進,跟得上時代,我是一個有時代感的人!」更有大姐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層面,例如何大姐就開心地表示:「今年我孫子還有最好的朋友生日,我就做屬於他們的歌曲送給他們,他們感動到不行,也讓我在同輩中聚餐的時候,也有新的話題跟大家分享,大家都很喜歡!」白大姐臉上滿是成就感地說:「課程結束後,我還自己製作了三部影片!朋友們都很驚訝我怎麼做得出這些作品!」
而青年數位好幫手們也從過程中教學相長,除了體會終身學習的生命力之外,更學習很多寶貴的經驗。雖然在上課過程中總是充滿挑戰,但每位長輩們上課勤作筆記,課後還不斷地練習,甚至還成立了「自主學習群組」,最後更結合智慧科技與創意,以自身的生命故事為基底,產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這個過程中,青年數位好幫手們不僅發現了學習的意義外,也重新反思、改變自己與家中長輩之間的關係。例如黃同學就提到「幫助長者使用生成式AI的過程中,經常需要將每個步驟分解為細節,並耐心反覆說明。雖然過程不易,但長者時常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,這讓課程不僅是科技學習,更是一場生命回憶的交流。」
臺北市政府資訊局透過「青年數位好幫手」營造青銀共學、共創的環境,青銀世代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,不僅能夠瞭解不同世代對於世界的想像外,也增進了彼此跨世代溝通的能力。以AI承載高齡者對於文學、視覺藝術、音樂、戲劇等創作想像,不僅實現數位平權,更將終身學習的人權價值具體實踐。期待本次影展的成功能夠開啟嶄新的創齡體驗,為超高齡社會注入更具創意的活力。(撰文:計畫團隊、校園記者社教115王佳璇∕編輯:張適∕核稿:胡世澤)
原報導網址:https://pr.ntnu.edu.tw/news/index.php?mode=data&id=23120。


